多地核酸变为2到3天一检,核酸检测那么多人会不会搞错

  多地核酸变为2到3天一检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注意到,7月开始,部分地区增加核酸检测频次,从以往的5天或7天一检,调整为2天或3天一检。

多地加大核酸检测频率,部分地区变为2到3天一检

  杭州市余杭区居民在核酸检测便民服务车前进行核酸检测 浙江日报图

浙江杭州: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从7天调整为3天

7月10日,杭州发布《关于调整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的通告》,决定自7月11日零时起,杭州市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平区、钱塘区、西湖风景名胜区辖区范围内居民及其他在杭人员每72小时应自觉完成一次核酸采样。自7月13日零时起,未取得72小时内核酸采样或检测证明的人员不得进入以上区域公共场所,不得乘坐以上区域公共交通工具等。

杭州的上一轮核酸检测调整是在6月25日,当日零时起,常态化核酸检测频次从72小时延长至7天,时隔半月杭州再次回到3天1检。

安徽合肥:区域免费核酸采样检测从7天调整为5天

7月9日,合肥发布消息,将区域免费核酸采样检测暂定5天一轮,后期视情动态调整。6月22日,合肥刚暂停7天1次的常态化核酸检测。

目前,合肥要求,高速及相关国省干线道口继续为疫情风险地区所在城市来(返)肥人员提供免费核酸采样服务,火车站、飞机场、港口码头继续对所有来(返)肥人员提供落地免费核酸采样服务。此外,对于“28+N”重点人群的疫防工作,合肥要求适度加密核酸检测频次,确保应检尽检。

江西南昌:进入公共场所及乘坐公共交通需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7月11日,南昌所有进入农贸市场、商场、超市、酒店、宾馆、影剧院、餐厅等公共场所人员及乘坐公交、地铁、网约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人员,须佩戴口罩,严格落实“一测一扫三查验”措施,即测体温、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行程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

此前,6月2日印发的《关于疫情防控措施调整的紧急通知》明确,低风险地区和无本土疫情的县(市、区)之间,人员(含各类学生)可以自由有序流动,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实行核酸落地检。

山东临沂:进出车站需凭48小时酸检测证明

7月11日,据临沂发布消息,进入临沂汽车客运总站乘车,需凭48小时内核酸检测证明及有效证件和本人沂码通、健康码进站,并配合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受疫情影响,高铁公路客运站、汽车客运南站、河东汽车站因疫情原因所有班次暂停运行。

海南海口:公众娱乐休闲场所暂停营业1周,离岛需持48小时核酸证明

7月9日,海口宣布对部分室内封闭场所实施7天临时性管控措施。公众娱乐休闲场所、人员聚集经营性场所、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暂停营业1周。监所、福利院、养老机构等特殊场所封闭管理。1周内暂不举办大型会议、各类线下培训。

此外,7月10日零时起,离岛旅客需出示健康码、行程卡,体温检测正常并持有48小时内一次核酸阴性证明,才能办理登机、登船等离岛手续。

甘肃兰州:开展四轮全员核酸,来返需24小时核酸证明

7月12日15时起,针对主城区和重点县域,兰州市组织开展第四轮大规模核酸检测。按照兰州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通知要求,自13日零时起,所有离开兰州或抵达兰州旅客,均需持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核酸检测那么多人会不会搞错

0月14日,青岛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提问:这次大规模检测是把10个人的样本混在一起检测,这样检测符合规定吗?结果能准确吗?

10个人样本混在一起,核酸检测是否准确?官方回复来了

  对此,青岛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华强表示:这次核酸检测是全市范围内的全员检测,整个检测任务工作量大,时间紧张,因此采取了十合一混采检测技术,这个技术国家是有规范要求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也有这方面规定,在针对社会层面的人群进行大范围、大面积筛查的时候可以采取这种方法,采取十合一混检技术是符合规范要求的。采取十合一混检最大的优势是提高效率,这次全员检测主要目的是早发现、早处置,采用混检的办法就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检测效率,早一天发现传染源,就可以早一天采取隔离措施,早一天减少传播风险,对疫情处置和疫情防控都是非常有利的。不必担心混检质量问题,样本十合一混检以后,如果是阴性,这十份样本全部都是阴性,混检的这十个人都是安全的;如果这十混一的样本是阳性,会在第一时间通知这十份样本的每一个人立即进行单独隔离,再安排人员对这十个人分别进行单采单检,然后再确定这十个人中哪个是有问题的。这样的话,最大限度提高了效率,也不会造成漏检、误检,影响检测质量。

原创文章,作者:投稿用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e-kay.cn/6551.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