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未来的进化方向是什么
历次互联网的迭代都伴随着新硬件的出现,PC互联网时代的硬件是个人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硬件则主要是以手机为代表的便携式移动设备。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早期,彼时手机还有多种按键设计,各手机厂商还推出很多外形不同的手机。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2007年第一代iPhone的发布,一改之前诸多按键的设计,宣告着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但智能手机经过十四年的发展,直到今天仍没有太大的变化,无非就是屏幕更大、“刘海”更窄、电池续航更久,甚至各手机厂商所生产的手机从外形上来看都很相似。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被大规模使用的手机这一硬件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那谁来取代手机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硬件载体?既然互联网的迭代是跟着硬件走的,那我们就从新硬件的角度出发,去看未来有哪些硬件可以取代手机。目前市场至少已经有四种新硬件出现:智能电车、XR设备、马斯克的星际运输系统以及智能机器人。以上四个新硬件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更加的智能化,本质上都是融合了系列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不同之处在于,四个新硬件指向了未来互联网可能的几种出路:
智能电动车——指向人的生活场景的智能化;
XR设备——指向元宇宙,或者说包含了现实物理世界的虚拟集合;
马斯克的星际运输系统——指向火星,脱离地球;
智能机器人——指向智能生活的方方面面;
严格意义上来说,其中智能电车和智能机器人指向的是同一类出路,智能电车的本质并不是汽车,而是带轮子且可以跑的智能手机。我们预计未来智能电车在硬件上也会越来越相似(类似手机的迭代),而汽车厂商们主要竞争点在于软能力。如果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看,智能电动车和智能机器人对人的改变并不大,就如同智能手机代替过去用的计算机一样,而现在智能电车和智能机器人又将其取而代之。
目前来看,XR设备是最被业界寄予厚望的,有望取代手机成为下一代被规模化使用的新硬件。而XR所指向的元宇宙,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都有一定的探索。也就是说,元宇宙相对于互联网的迭代,是除了发挥互联网的工具功能之外,使我们整个的感官体验实现全面的数字化。因此,从新硬件演变的角度看,站在当下,我们认为互联网的未来出路之一,即为元宇宙。

?
编辑切换为全宽
图片源自百度下载
元宇宙本质:所有感官体验的数字化一、元宇宙在时空维度上着力于感官体验的仿真从庄子到马斯克既然元宇宙是囊括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一个更大集合,这背后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需要思考——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现实?虚拟与现实是什么关系?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无缝切换是基于什么?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中西方的哲学家,都对虚拟、现实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过探讨,这也成为理解宇宙本质的思想源泉。
庄子:庄周梦蝶“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通“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故事的大意是,庄子有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栩栩如生,然而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庄子疑惑,究竟是庄子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子?“庄周梦蝶”是庄子借由其故事所引出的一个哲学论点——人如何认识真实,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究竟能不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同时,针对这个问题,庄子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物化”思想。“物化”是庄周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说的是一种“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来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不真实的。庄子却不以为然,认为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也就是说,梦幻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梦幻。
笛卡尔:恶魔假设关于“我”与“存在”的问题,笛卡尔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实验——“笛卡尔的恶魔”。假如有一个恶魔,它可以任意修改并欺骗我们的五感,如果我们所看到的、所闻到的、所听到的、所尝到的、所摸到的,都可以被这个恶魔修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确定现在的我们,是否正在被这个恶魔欺骗呢?如果我们不可避免地被恶魔所欺骗,我们无法分辨出现实是恶魔创造的幻象还是真实的,那么,有没有什么事物是可以确定为真实存在的呢?我们如何分辨自己是否被恶魔欺骗,或者说我们是否生活在真实世界之中,而不是生活在幻象之中?我们可能对此无法确知和确证。
但与此同时,笛卡尔也给出了他的思考,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命、一切现象、一切存在都值得怀疑的话,那么在怀疑外界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是我们唯一可以确定以及肯定的,那就是“我们”在思考,一切的怀疑都源自“我们”的思考,既然“我们”正在思考,这也说明了“我们”一定是存在的,否则是什么东西在思考呢?故谓之:“我思故我在。”
现代医学的发展证明,人类对于周围环境的感受以及内心思想和意识,均是来自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有研究结果表明,只要给大脑的某个区域施加某种信号,即使没有什么事发生,大脑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美国著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1981年在其出版的《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缸中之脑”假想[2]。“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大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
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大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不论是视觉、听觉、痛觉还是思维,最终都是通过电信号交由大脑处理的,因此这个大脑极有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被控制的,而是认为自己就是在实实在在地活着。
这个假想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普特南和许多思想家都对我们是不是“缸中之脑”做出了逻辑论证,但论证之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思考“虚幻与现实的关系”。

图片源自下载
?
编辑切换为全宽
马斯克曾在不同场合提到过“矩阵模拟假设”(Matrix-style simulation)。矩阵模拟假设的基本逻辑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才不到一万年,而宇宙已有将近140亿年的历史,所以这段时间足够宇宙中许多其他文明兴起,且达到了非常高级的程度。更古老、更高等的文明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造物主。从统计学角度看,在这么漫长的时间内,很有可能已经存在一个文明,且找到了非常可靠的模拟方法。这种情况一旦存在,那么他们建立自己的虚拟多重空间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马斯克认为,我们生活的所谓“现实”,很可能是更高级文明创造或模拟出来的,人类文明很可能与游戏一样,是许多模拟文明中的一部分。矩阵模拟假设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而出现的,其基本含义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世界,其实是由一种更高智能的计算机模拟而成的,正如我们现在通过计算机的数字技术,来模拟现实世界从而制造一个数字世界一样”。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庄周梦蝶、笛卡尔的恶魔假设、普特南的缸中之脑假想之外,还有诸如印度教的摩耶、柏拉图的“洞穴寓言”等,都对关于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甚至有一些科幻小说和电影也在探索虚拟和现实的问题,如电影《黑客帝国》《异次元骇客》《盗梦空间》《源代码》等,以及2021年上映的电影《失控玩家》。电影《盗梦空间》所描绘的一些场景也像极了庄子的观点。主演小李子去招募药剂师的过程中,来到了药剂师的地下暗室,发现有很多人在这里睡觉,或者说做梦。于是小李子便问道:“他们每天来这做梦吗?”管理员回答说:“不,他们是为了醒来,梦境已经变成了他们的现实,谁又能说不是呢?”
当梦境如现实同等真实的时候,梦境是否就是一种真实呢?反过来说,我们又如何确定我们的真实实力不是一个梦境呢?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无缝切换,基于宇宙在时空维度上,着力于感官体验的仿真——感官体验在虚拟与现实中几乎无差异,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就只限于概念与词语了。
前面我们列举了庄子、笛卡尔、普特南、马斯克的案例,了解到先哲以及科技大咖对于“什么是虚拟、什么是真实?”的思考。我们发现这里面有一些共性,即系列假说大多围绕人的“体验”去论述,如“栩栩然”“五感”,还有的指向更高的文明和数字化。这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宇宙的本质——所有感官体验的数字化,感官体验高度仿真后,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性愈发模糊,虚拟世界中所见到的,即能感官体验到的,既然能感官体验到的,与现实物理世界中真正拥有/所有/所得的就没实用上的差异了——所见即所得!
从元宇宙的定义与本质出发,元宇宙商业发展须紧密围绕且协力于“所见即所得”。所见即所得有两层含义:
一是元宇宙中人的感官体验的高度仿真,“仿真”的“真”并非要与我们在现实世界一样,而是要在体验上和“真”的一样,所见到的/感受到的如同所有的/得到的;
二是元宇宙中的所有体验,能与现实世界互通,这样意味着不再特意去区分人是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的体验,人想在哪个世界体验,就愿意停留在哪个世界。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中,就有多重梦境的设计,其中许多人愿意停留在梦境的世界。
从互联网到元宇宙,人的体验越来越高级、真实,元宇宙将作用于人的三个维度即时间、空间、体验,在技术上实现了人的感官体验的数字化。以前的体验容易区分虚拟的还是现实的,而元宇宙中唯一“真实”的只有感观体验。元宇宙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使人达到数字化的“真实”体验,这里的“真实”,是指沉浸式的真实体验。在元宇宙中,不管我们是身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只要体验是沉浸式的,就不用去区分是虚拟的还是现实的。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ee-kay.cn/1809.html